9月4日通昭配资,广东省首届“全国科普月”暨第八届“广东科普嘉年华”启动仪式在广州正佳广场举行。
启动仪式上对
2024年广东省“最美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
江门市科协推荐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小男入选
此荣誉由广东省科协、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科技厅、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国防科工办共同遴选发布。
通昭配资
活动现场,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科普工作深度融合,李小男与来自科研院所、高校、企业、青少年群体及科普博主的志愿者代表,共同发起新质生产力科普倡议,并在科普分享环节,围绕中微子研究领域的科普实践,讲述如何将高深科研知识转化为公众易懂的科普内容。
李小男事迹
1994年,李小男在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并先后在高能物理研究所、美国伊利诺斯理工学院、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工作或访问,2005年回国工作后一直在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中微子实验物理、数据获取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心怀国家,以振兴国家科技水平,改变国家科技落后的状态为己任,刻苦钻研,乐于奉献,为我国的粒子物理和高能物理研究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小男先后荣获2013年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全国创新争先奖。其中,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还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国内关于中微子的研究是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开始,到现今的江门中微子实验,李小男博士都有参与,而且承担的工作越来越重要。2012年,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取得预期的物理成果后,高能所又提出了建造中国第二个中微子实验站——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想法,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规模更大且深埋地下700米,李小男被任命为江门中微子实验配套基建工程负责人和指挥部副经理,对他来说是对他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作的认可,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带领团队扎根在实验站,从2013年至今全过程参与实验站的设计、建造及安装工作,并负责实验站通用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在别人看来这更应该是包工头而不是物理学家的工作,但他并没有任何抵触,反而还经常自嘲自己就是包工头。广东地区丰富的地下水使得深埋地下700米的实验室开挖变得尤为困难,尤其是在实验大厅成拱之前,他更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一旦无法按设计完成顶拱开挖,不光意味着基建的方案变更,甚至探测器的安装方案也需要调整,在他以及建设团队不遗余力的投入下,实验站的建设最终顺利完成。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踏实肯干的心态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吃苦耐劳的精神。自2011年负责大亚湾实验运行开始,到后来的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他常年驻扎在广东,十几年如一日,由于基建施工三班倒的特殊性质,他的工作时间没有规律性,经常半夜还要下到地下700米参与验收。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们也要多盯一盯”,意思是要经常到工作的第一线,因为大科学工程的基建不同于普通的基建,从物理学家提出需求,到设计再到施工,中间会经过很多流程和环节,任何一步出现偏差都可能导致最后的结果不能满足物理上的需求。
刘悦湘摄
在负责基建的这些年,李小男保持着与设计和施工时刻沟通的良好习惯,术业有专攻,虽然学的专业是粒子物理方面,但为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站的建设,在这前后的近7年时间里,又学习了地质、水文、测控、消防等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甚至在某些施工的时候,李小男能够准确的发现其中一些与设计不符的地方。
李小男还热心科普事业,来到实验站参观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不论什么专业或教育背景,他都能够耐心用通俗易懂的科普语言介绍,同时,李小男还积极配合地方开展科普展馆的建设工作,作为广东省人大代表的他积极为科普馆建设献计献策,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微子,了解中国的大科学工程。
展望未来,李小男表示,他会始终牢记自己的初心使命,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通昭配资,承担起中国科学院和各级政府交代的重任,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结合江门和开平本地的实际,为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献计献策。
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