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对配
提到“地下水”,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老家的一口古井或山间的清泉。但事实上,地下水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备库,储量是地表湖泊总和的30倍以上!它不仅是生命之源,更是维系生态平衡的“隐形守护者”。
在广州,有一个为地下水做“CT”的科技之眼——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基地建在广州市番禺区大刀沙村,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为市桥水道、沙湾水道和大九律水道三条水道所环绕。
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 受访者 供图
基地里,自动监测设备能从百米的岩层中提取出水样进行分析,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工程师们只需轻点屏幕,地层深处的水质动态瞬间可以在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平台上清晰呈现。
虽然广州市民基本不饮用的地下水,却是广州的重要备用水源。保障地下水环境安全,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是重要内容,地下水环境监测是污染防治的重要支撑。
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对对配,地下水的环境监测面临着不少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在技术创新与体系建设方面做出多项引领性探索。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是众多技术创新与体系建设的突出亮点。
地下水环境监测与污染预警平台 受访者 供图
“建设大湾区(广州)地下水多层监测基地旨在解决我国传统地下水环境监测自动化程度低、数据管理粗放、智慧化应用不足的痛点问题。”广东省广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介绍,该基地通过构建地下水自动监测与数据智慧管理的两个体系,实现地下水环境实时感知、精准分析和科学决策的全链条升级,服务于大湾区地下水污染防治,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样板。
此外,“十四五”期间,全国共布设1912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覆盖全国一级和二级水文地质分区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构成地下水环境“体检网络”。
2024年全国地下水水质分布示意图(来源:2024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受访者 供图
地下水不仅是生活和工业用水的重要来源,更是维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要素。如果地下水受到了污染,其隐蔽性、滞后性和难恢复性使地下水污染治理成本高昂对对配,污染物可在地下水中潜伏数十年,修复也需要耗费数十年时间与巨额资金。
更严重的是,污染还会通过地下水—地表水交互作用扩散,导致土壤盐渍化、湿地退化等连锁生态灾难。防止地下水污染既是保障人类饮安全用水的迫切需求,更是维护生态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地下水管理条例》更筑起法律屏障,违法向地下水排污最高面临500万元罚款。
【知多D】
人类与地下水的“千年之缘”
1.新石器时代的井:
浙江河姆渡镇的古井遗迹——这是中国最早的水井,距今5000多年。古人用“井”字形木架加固井壁,井口加盖井亭防污,这说明早在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地下水了。
2.沙漠中的生命奇迹:
新疆“坎儿井”——这种井利用山体坡度,通过地下渠道将雪水引至绿洲,滋养了整片吐鲁番盆地。这项两千年前的工程,至今仍在运转!
坎儿井 受访者 供图
3.地下水污染途径:
地下水污染途径 受访者 供图
南方+记者 郎慧
通讯员 穗环宣对对配
广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